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电影《731》在经历多次波折后,正式宣布定档9月18日。这部作品以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史实为背景,揭露其反人类暴行。它不仅是对一段惨痛历史的控诉,更成为当下探讨文化自信、民族自强的重要文化事件。结合国家“加强抗战历史研究保护”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”等政策背景,影片的上映被赋予了超越文娱的深层意义。
历史之痛:电影《731》的沉重叙事
这部影片以真实历史为骨架,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,侵华日军为了扭转战局,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,戮杀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故事。导演通过纪实风格,还原了战争中人性的恶与民族伤痛。
该影片历经8年制作,主创团队曾表示,导演抵押房产筹资,主演姜武、王志文等零片酬出演,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,剧组还在零下30度实景拍摄。
电影最终定档于“九一八事变”纪念日上映,也引发广泛关注。七三一官方微博表示:铭记,是为了更好前行,以光影之名,抵抗遗忘,捍卫真相。
展开剩余82%网友评价,“我们不仅要让观众记住731部队的罪恶,更要反思: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,如何走向未来?”
这部影片的创作与定档,深刻呼应了国家“加强抗战历史研究保护”与“抵制历史虚无主义”的重要倡导。铭记历史并非延续仇恨,而是要以史为鉴,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真相的篡改,防止战争悲剧重演。
文化溯源:日本文化的“中国基因”与输出反差
影片引发的讨论不仅限于历史层面,更延伸至中日文化根源的对比。
当我们审视中日文化关系时,历史的脉络清晰显示,日本文化中的诸多元素,实则深深烙印着中华文明的印记。
文字方面,日本的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,片假名取自汉字楷书偏旁,至今日语中仍有数千个常用汉字,这些都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直接见证;
日本茶道艺术的精神内核与形式规范,均可追溯至中国唐宋时期的煎茶、点茶技艺,当时遣唐使与僧人把中国茶道技艺传入日本,后来才逐渐发展;
和服的基本形制借鉴了中国汉服的“上衣下裳”体系,尤其是奈良时代的“和服”,与唐代服饰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。
然而,在文化输出层面,过去数十年间,日本通过动漫、影视、游戏等产业,将其文化元素推向全球。
相比之下,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、国际影响力曾一度滞后。这种反差,折射出文化输出能力的差距。
文明之光:中华文化的千年积淀与当代复兴
事实上,中华文明是日本文化的“母体”。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未曾中断,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,为当代传承提供了丰厚滋养。
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活字印刷的革新,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承载着“天人合一”“阴阳相生”的哲学思维,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基因密码;
汉服历经秦汉的大气、盛唐的雍容、宋明的雅致,其“交领右衽”“系带隐扣”的形制,体现着“规矩方圆”“含蓄内敛”的审美追求,近年来的汉服复兴运动,正是年轻人对传统美学的重新发现;
传统建筑中透露着智慧,故宫的中轴线布局彰显“中正平和”的宇宙观,苏州园林的“移步换景”蕴含“咫尺山林”的意境,这些建筑不仅是技术的结晶,更是东方生活哲学的物质载体。
在现代传承创新中,传统文化表达正重焕生机。《长安三万里》以动画形式重现盛唐气象,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的意境引发无数观众共鸣;文创产业蓬勃发展,2024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约168.8亿元,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241.8亿元;国际传播影响力逐步提升,李子柒、丁真等文化符号走红海外,TikTok上“中国风”话题播放量超千亿次。正如学者所言:“中华文化从未断流,缺的只是被看见的契机。”
自信之困:文化认知错位现象引反思
尽管中华文化底蕴深厚,但在现代化进程中,一些文化自信缺失现象值得警惕。
一是影视中的文化混淆。部分古装剧在场景设计中滥用“和风”元素,如唐代背景剧中出现日式纸灯笼、枯山水庭院,混淆了历史脉络与文化边界,反映出创作者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不足。也有观众把中国文化元素误认成日本元素的情况,质疑《哪吒:魔童降世》中的莲花火焰抄袭《浮世绘》雷神,实际上《浮世绘》大家月冈芳年的不少作品都是照搬的中国典故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的仕女妆被网友指责是滥用艺伎妆,但艺伎妆正是日本学习唐代文化的表现之一。
二是国货品牌的身份误认。“名创优品”曾因大量使用日语标识、包装设计刻意营造日系风格,导致消费者误认其为日本品牌,引发关于“国货为何需要伪装”的讨论;中国青梅酒品牌“梅见”也曾被一些网友误认为名字是谓语后置,是日系品牌,但其实文化学者曾指出,“梅见”是中国古代二月的雅称,青梅酒更是发源于中国;近期在国内外大火的labubu也被网友认为是日本文化入侵,认为labubu的夸张表情模仿的是日本妖怪的造型特征,事实却是,这个长着尖耳朵、九颗獠牙的“丑萌”精灵,是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融合北欧精灵传说与东方美学,创作出的形象。
文化评论家指出,这些现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:“当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缺乏认同,就容易在比较中产生自卑,甚至将外来文化奉为圭臬。”
自强之路:从文化觉醒到民族复兴
学者费孝通曾言:“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,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、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,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。”
走向文化自强,需要国家与个体的共同努力。国家层面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,非遗保护工程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,“国潮”的崛起则展现了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;个体层面,我们需要破除“文化滤镜”,理性看待中日文化的源流关系与差异,既不盲目排外,也不崇洋媚外;也要支持国货品牌与原创内容,从《中国奇谭》对传统神话的现代诠释,到《黑神话:悟空》对古典文学的游戏化表达,这些作品正在成为新的文化符号》;更要始终以历史为鉴,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主体性,避免在文化融合中迷失自我。
电影《731》的定档,不仅是对 80 年前那段苦难历史的集体回望,更是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深刻叩问。从唐宋时期的文化输出高峰,到近代的一度式微,再到今日的复兴之势,中华文明始终以其包容的胸怀与坚韧的生命力,在世界文明长河中屹立不倒。
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,我们当以历史为根基,铭记苦难更传承精神;以文化为灵魂,在汉服的飘逸、唐诗的豪迈、榫卯的精巧中,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发布于:陕西省配资股票门户网.配资公司app.短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